如果時候到了,
心就像水果一樣開始成熟、變甜。
我們將會度過青澀、艱難的成長期,
從外在形式的追求、信仰,
轉變為安住於內心的無盡奧秘。

靈性成熟的十大特點

一、非理想主義

成熟的心不會有完美主義,它安住在存有的慈悲中
而不在完美的楷模裡

非理想主義的靈性不會尋求完美的世界
也不試圖使自己、身體與人格變得完美
不會根據外在某些極度純淨的特殊形象
而對老師或開悟抱持浪漫的想法
因此靈性生活並不是尋求收穫或成就,而是去愛和自由


二、仁 慈

靈性成熟的第二個特質是仁慈
它是以自我接納為基礎
如果為我們曾有過的無知行為或仍留在我們心裡的恐懼
而產生的罪惡感、指責或羞愧,無法發展出仁慈
了解開放需要慈愛的溫暖陽光

“你不需要當好人,你不需要用雙膝跪行
穿越100裡的沙漠,表示悔改
你只需要讓身體這個柔軟的動物,愛其所愛。” 

成熟的靈性會反映出我們內心深處感恩與寬恕的能力。


三、耐 性

成熟的靈性了解覺醒的過程需要經過許多季節和周期
它要求我們作出最深的承諾
在心中坐定,並向生活的每一個部分敞開
真正的耐性不是為了要有所得
也不是為了任何成就

耐性能讓我們向超越時間的事物敞開

佛陀談到要修行十萬大劫的時間
意思不是說要花上無窮的時間才能覺醒
而是指覺醒是超越時間的

覺醒不在於幾週、幾年或幾輩子
而是指現在就以愛和耐性打開自己,進入奧秘


四、活在當下

佛陀說:“只有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裡
帶著它的心,才會看見束縛和苦難
靈性的覺醒發生在此時此刻的生活中

禪宗傳統認為:“狂喜之後,就是洗衣做飯。”

靈性的成熟不只會在超越中展現,也會在內心展現
想要讓神聖照亮、穿透我們的每一個動作
超常意識狀態、超凡的心靈經驗、意識的巨大開啟都很重要
但其重要性不在經驗本身
而在於這些經驗促使我們轉而注意自己化身為人
在人身中增長智慧、深化慈悲的能力


五、整合而體證的神聖

“整合”就是不在生活中製造切割的區塊
不划分神聖與不神聖

“體證”是指在 (所想/所言/所做:言行一致)
個人和普世是相互聯結的
靈性生活的普遍真理只能在每一個特定的個人環境中實現

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們的靈性生活


六、質 疑

靈性成熟的第六個特質是質疑
我們並不是要採納一種哲學
或是盲目遵循一個偉大的老師或一條迷人的道路
而是要體認我們必須為自己而看見
這種質疑的性質被佛陀稱為“擇法”
也就是自己對真理的研究

這種質疑結合了質疑使我們既能運用傳統的偉大智慧
向老師學習,成為團體的一部分
同時仍與自己保持接觸
能在非常尊重自己的整合與覺醒中看見真理、述說真理


七、彈 性

佛陀說:“對一位不採納任何觀點的智者而言
這個世界怎麼可能會有任何造成衝突的事呢?”
靈性成熟的第七個特質是彈性

靈性成熟使我們像竹子一樣,可以在風中擺動
以我們的心與認識來回應世界
尊重周遭不斷變化的環境

靈性成熟的人已學會留在當下和放下的偉大藝術
彈性使我們能了解並不是只有一種修行方式
也不是只有一種美好的靈性傳承,而是有許多方式
了解靈性生活不是採納某種特定的哲學、整套信仰或教法
不能據此反對某人或某事

這是一種心的自在
了解所有靈性工具都只是竹筏,用來跨越河流,達到自由


八、擁抱對立面

擁抱對立面,這種能力可以讓心容納生命的矛盾
一個孩子的成長中
有一天終於會了解身邊的人同時有好有壞;
有愛,也有憤怒;有慷慨,也有恐懼

靈性的成熟也有類似的發展
我們不再尋找完美的父母、具有完美智慧的上師
也不再嘗試找到全然美好的事物
以對抗全然不好的事物,也不會再區分受害者與施虐者
我們開始了解每一面都包含了對立面

當我們擁抱生命中的對立面,就容納了自己的生與死
自身的喜悅與痛苦,將兩面看成不可分開的
我們會同時尊重空性和表像形式中的神聖

了解蘇菲派所說的:“向安拉祈禱,但要拴好駱駝。”

當靈性成熟時,我們就能學會接受修行中的對立面:
我們需要老師,也要為自己的修行負責;
意識有各種超越的狀態,也要以個人的方式實現它們;
有業力製約的力量,也有人性全然自由的能力

我們就可以成為靈魂之舞的一部分
以輕鬆幽默的態度擁抱它,與之完全和平相處


九、智慧而慈悲的關係

成熟靈性生活的下一個方面就是關係
我們總是與某種事物相關
我們在一切事物間找到智慧而慈悲的關係
就是找到全然尊重它們的能力

我們對生活中發生的事可能沒有什麼控制力
卻能選擇如何與自己的經驗建立關係
成熟的靈性就是在關係中接納生命
願意與生活中的一切建立關係
就能產生修行的精神:視一切為神聖的

我們的家庭生活、性慾、社會、地球的生態、政治、金錢
我們與每一種存有、行動之間的關係,都表現出法
每一個動作都有意義,所有的相遇都和整個靈性生活有關
同樣的,我們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的細心和慈悲
就是修行的尺規

成熟的靈性重視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結
沒有一件事可以從靈性生活中排除


十、平 凡

尼薩伽達塔是不二論的大師
有人問他,他的意識和周遭的尋道者有何不同
他微笑著回答,他已不再認同尋道者

沒錯,他會坐著等待早餐、中餐,飢腸轆轆
也許像其他人一樣不耐煩
但其下是有如海洋般的安詳與了解
他不會陷入或認同生活中任何變化的情境
所以他和周遭的人不同,不論發生什麼事,他都是平靜的

靈性成熟的最後一個特質就是平凡
在某些傳承中稱為“開悟後的修行”
這是在特殊靈性狀態和副作用消退之後的平凡

靈性生活的平凡來自學會信賴的心
來自對生命恩典的感激
當我們就只是自己,不偽裝也不作假,就能在宇宙中安息

在這種平凡中,沒有高下之分
不需要改善什麼,不需要渴望什麼
只是在愛與了解中向世界的喜悅和苦難敞開

arrow
arrow

    Ni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