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名/你就是世界: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(The World Within: You Are The Story of Humanity)
作者/克里希那穆提(J. Krishnamurti)

內容簡介/

・克里希那穆提逝世30週年紀念,美國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(KFA)出版集大成之作
・闡釋20世紀最重要靈修大師最核心的教導:「你就是世界」
・90篇平易近人、生活化的問答,從重要的日常小事切中修行

世界日趨紛亂,仇恨暴力橫行,人類將走向毀滅嗎?
問題不在外面,解答也不在外面。
真正的問題是:人類心智能否有真正的轉變。
因為世界只是你的投射,你就是世界。

社會不平靜,家庭不平靜,因為你的心不平靜。
你的心不平靜,因為你不了解真正的自己。
人要如何了解自己?
很簡單,從觀察自己「慾望的軌跡」開始。

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(1939-1945),當時知名度如日中天的靈性大師克里希那穆提,暫停所有美國公開演說行程,在加州的歐亥過著幽靜的生活。人們私下尋訪他,與他對談,求教許多當代的問題與一己的生活困境。

  當時人類社會所面對的問題,諸如:國際戰爭、世局動盪、國族主義高漲、暴力衝突事件頻傳等等,即使在過了七十年後的今天,一樣層出不窮地上演著。這在在證明了克氏教導的核心──「你就是世界」。人心若不徹底改變,世界將永無寧日。

  本書內容出自美國克氏檔案庫的匯編,書中記錄的90位提問者,來自社會各個階層、各行各業,包括:兒子在戰爭中喪生的母親、治癒別人卻治不好自己的醫生、徬徨於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輕人、不願鼓勵競爭意識的學校老師、受到宗教組織壓迫的信徒、靈修多年卻覺得原地打轉的修行人等等。這些探詢歷久彌新,無論是問題或答覆,讀者都能夠從中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
作者介紹/  克里希那穆提(J. Krishnamurti,1895-1986)

  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也最具傳奇性的靈性導師。1895年出生於印度南部,自幼體弱多病,差一點死於瘧疾,13歲時被當時西方「通神學會」(The Theosophical Society)主事者安妮・貝桑特(Annie Besant)欽定為救世主「世界之師」(World Teacher),此後被帶往英國接受教育。

  1922年於加州歐亥悟道,1925年歷經摯愛的弟弟尼亞(Nitya)病逝。就在邁向世界之師尊主地位之際,32歲的他,1929年於荷蘭舉辦的「通神學會」大型年會上,出人意料地宣布從此退出「通神學會」,有生之年不再組織任何類宗教化的團體。同年,發表了一生最著名的經典名言:「真理是無路之境。」

  克氏認為真理純屬個人的了悟,無法透過任何人為的組織獲得。為了宣導此一自力覺醒的觀念,他畢生巡迴世界講道60餘年,直到90歲高齡,共造訪全球70個以上國家。

  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透過自我覺察,從恐懼、限制、權威、教條中解脫出來,這樣才能為自己或世界帶來真正的轉變。直到如今,在美國、歐洲、印度和澳洲,都設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,致力推廣他引導人們開悟解脫的途徑。

譯者簡介/ 蔡孟璇

  自由譯者,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,加州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,任職出版社編輯多年,曾獲兩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評審獎。譯有:《告別娑婆3:愛不曾遺忘任何人》、《靈性伴侶關係》、《覺醒之後》、《在生命的盛放處》、《釋放更自在的自己》、《靜心的療癒力量》、《空性之舞》、《心靈能量》等書。

28 擾人的夢/

R說他受到各種不同夢境的擾亂,這些擾人的夢會隨著他的心理狀態而增減。擾人的夢已經持續好幾年了,雖然他曾求助過心理分析師,但這種現象依然持續,只是強度或有不同。

他該如何讓這些現象停止呢?若想擁有無夢的睡眠,他該採取什麼必要步驟?

我們輕鬆地聊著他的生活、關係,以及一些使他心煩意亂的事。他是一個友善又聰明的男子,精通多種哲學。

一個人在清醒的時候愈是能夠覺察,能盡力充分而廣泛地徹底探究自己的思想感受,夢就會愈少。由於一個人不覺察,在白天的時候不清醒,對事件和一己反應的意義與評估,遂因為懶散的態度,在正確時機缺乏警覺而溜走。

然而,如果這些事件與反應很重要,它們都將被內在的心念記錄下來。當所謂的睡眠存在,這些記錄的資料就會以夢境形式呈現,無論它們是重要的或無關緊要的皆然。接著,這些夢境會被自己或專業分析師所詮釋,而這兩種都有其危險性。若是自己詮釋夢境,就必須不帶任何偏見、焦慮與扭曲的願望,亦不帶任何評斷,這是極為困難的。任何錯誤的詮釋都只會令人迷惑,並賦予該夢境一個新的形式。

要防止這類詮釋所造成的困惑及其伴隨的憂慮與質疑,一種較為睿智與穩健的做法,是在清醒的時刻保持警覺、覺察,盡可能完整而廣泛地徹底探究每一個思想感受、每一個反應,而這需要嚴肅認真的態度與專注。求助於分析師不但不會讓你對內在潛藏的那份無量寶藏有所覺察,反而會無可避免地讓他成 為你的依賴對象,那可是比所有的夢境要糟糕多了,因為依賴會創造安全,而在安全之中是沒有了解的。

29 認清關係的本質/

H說他發現關係是最耗費心神、最衝突頻仍的,一開始的時候,它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喜悅,但很快地,紛爭與痛苦會漸漸滲透進來。他問我如何擺脫這種衝突狀態。

存在就是一種關係,而所有的關係都是痛苦的,造成不 安的根源正是關係的本質。你可以在腦袋裡構思一個理想關係的模式,但那只是逃避現實罷了。這種理智上的理想會妨礙你做出調整,也會阻礙超越衝突的可能性。如此一來,該理想模式會變得比了解更重要。認同阻礙了正確的思維。

關係免不了有痛苦,這可以從日常生活獲得印證。如果關係之中沒有緊張,它就不再是關係,變成只是一種舒適的、昏睡的狀態,一種鴉片,而那是多數人想要的,而且喜歡的。衝突就發生在這種對舒適的渴求與現實之間,在幻相與實際之間。如果你能認出這個幻相,你就能放下它,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至了解關係上。如果你想從關係裡尋求安全感,那就是對舒適與幻相的投資,而關係裡最美好的部分正是它的不安。如果你想藉由關係尋找安全感,就是在阻礙它的功能,那也就必然會導致該有的後果與災難。

當然,關係的功能是揭露一個人的整體生命狀態。關係是一個自我揭露的過程,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。自我揭露是痛苦的,需要思想與情緒的持續調整與適應。那是一場痛苦 的掙扎,其中包括了幾段短暫開悟的平靜時光。要想將各種習慣、禁令、哲學與教條連根拔除,是一件非常令人不安而且費力的事。

但是關係的功能就是帶來了解,而要想了解,衝突似乎是必要的。在完整的自我認識之中,會出現免於痛苦、衝突與困惑的自由,而關係就是邁向那份自由的途徑。即使是一個從世俗紛擾中退縮、走避的人也不是孤立的。排外裡頭存在著無知。每一件事都是息息相關的,在了解這樣的關係及個中的酸甜苦辣之後,僅僅是單純的了解, 了解關係裡的緊張與掙扎、痛苦與喜悅,就能夠清除頭腦與心靈裡那自我封閉的圍籬,從而領悟到那至高無上的至福。

然而,多數人卻逃避這件事,對關係裡的緊張置之不 理,寧願選擇令人滿足的依賴感所帶來的輕鬆舒適,而那卻是一份毫無挑戰的安全感,一個安全的停泊處。那麼,家庭與關係雖成了一個庇護所,卻是欠缺思考的庇護所。當不安 全感無可避免地悄悄溜進了依賴之中,那段特定的關係便被拋得遠遠的,被一個新的關係所取代,而你冀望它會帶來更大的安全感。

關係裡沒有安全,依賴只會滋生恐懼。若不了解安全與恐懼的過程,關係將成為造成束縛的障礙,一個無知之道。所有的存在都是一場掙扎與痛苦,除了正確的思維之外,沒有什麼能讓你從中解脫,而正確的思維源自於自我認識。透過自我認識,一個人將能領悟那永恆的狂喜。

藉由覺察每一個思想感受與每一個反應,盡可能深入並充分地探究、體會它們,你會發現,秩序、清晰與了解會浮現,並且伴隨著強度更高的開闊覺察。如此一來,無論是在白天清醒時或晚上睡覺時,夢境都會減少、消散,於是睡眠 將會變得和清醒時刻一樣重要。因為睡眠會成為強化版的清醒狀態,和清醒狀態對應的就是睡眠。如同清醒狀態,睡眠也有不同層次的意識。一個人愈是能夠在清醒時刻有意識地接觸意識的較深層次,就愈是能夠在睡眠時刻領悟到那些超越意識最深層次的狀態。如果一個人能體驗到那些狀態, 就可以說它能對清醒的表面意識產生深刻的影響。

要體驗那些遠遠超越表面意識所能觸及的狀態,是最為困難的,因為無意識必須透過表面意識的覺察與開放來清空它的內容,因此,當深刻的寂止狀態出現,對那無以名狀的領悟亦將出現。

33 摧毀利用一切事物謀取私利的積習/

LM解釋說她老是發現自己想要掌控、被愛,並且將每一場對話與每一次與他人的會面轉為對自己有利的形勢。一件事發生前,她已經開始在為自己從中謀取利益與優勢。她的腦袋充滿了這些念頭,這些浮誇的想法。她已經不斷玩著這樣的遊戲好多年了,她再也受不了了。她想要認真看待這件事,但她發現自己的頭腦總是不停在算計、假裝,永遠貪得無厭。她該如何讓自己的念頭從這封閉的虛榮心當中解脫呢?

我們為何追求權力,為何喜歡累積,為何喜歡蒐集金錢、地位、頭銜與愛?我們為何要用浮誇之詞讓自己背負重擔?難道不是為了要滿足某個熾烈的渴求嗎?渴求成為什麼,渴求不被遺漏,渴求達成什麼目的,渴求盡情戰鬥。如果拿掉這些浮誇想法、頭銜、地位與財富,還剩下什麼呢? 一無所有。只有巨大的空虛和貧乏。於是填補這份空虛、這令人心痛的寂寞,遂成了我們一個持續的需求。我們企圖以財富、性、惡念、浮誇的想法、藝術、活動、政治、知識,以及一切可能的世俗手段填滿這座空井。

而那些採取這個無效手段後仍未變得完全愚蠢的人,則轉而求助於靈性生活,求助於神。他們追求靈性生活,於是神也變成填補這個無底洞的手段。因此神成了另一種手段,讓人用來逃避內在貧乏所帶來的痛苦與恐懼。逃避,無論表面看來多麼高尚,都將造成困惑、憂傷及愚蠢。

這份空虛填得滿嗎?你已經試過各種不同的方法,你曾經填滿過它嗎?你可以暫時掩蓋它,或你可能認為自己已經填滿了這空虛,但你很快就會覺察到它那令人心痛的憂傷。幸運的是,你不是那種嚴重自我欺騙、自我催眠的人,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了正確的填充物,或認為自己的填補方式最後 一定能將空洞填滿。現在,你想要利用神來填補這份空虛。

同樣的道理,你能用智識上的公式化來填補它嗎?在你已經嘗試過不同的靈性訓練系統、不同的教義、教條與信念,還有不同的教導之後,你覺得你能填補這份空虛嗎?

你不會說出真正的答案,因為你的頭腦認為自己沒那麼可憐,它仍具有一定的能力,它尚未嘗試過許多填補這份空 洞的方法,所以或許它會找到一個方法。現在,這口井會有填滿的一天嗎?它難道不是一個無底洞,一切想要填滿它的企圖都將徒勞無功?獲得愈多的滿足,要求就愈多,難道不就是渴求的本質?

智慧就是對這一事實做出迅速的調整,愚蠢就是無能調整自己。然而,頭腦仍拒絕去理解那無可避免的結果,拒絕面對真相。然後,在真相的發現之中,卻潛藏著從不斷渴求中解脫的創造性自由。

理智所提供的決心與答案,無法使這份無邊無際的貧乏更豐富,沒有什麼能豐富它,沒有什麼能填滿這個無底洞、這份空洞的孤獨感。

洞察其根源才能帶來了解與自由。有了這份了解,這個新工具,想要掌控、利用一切事物謀取私利以及浮誇等積習,將會開始崩毀。若缺乏這樣的了解,思想感受的習慣只不過是被另一套思想感受的習慣所取代,而所有的習慣都會阻礙這份創造性自由。

52 你在浪費生命嗎?/

AB說他發現自己一次又一次陷入執著,每次多少會根據 對象的不同而改變模式,但基本上都如出一轍的困惑與痛苦、一樣的浪費精力、一樣的徒勞。他不知道該如何跳脫這個無用的執著深坑。

我問他是不是在浪費生命,他欣然同意。那麼,他為什 麼要因為執著這種更嚴重的浪費行為而困擾呢?如果整個生命已經是一種浪費,他為何還要擔心自己是否浪費更多生命去擔憂、困惑,被執著的痛苦所折磨?這是他浪費生命的問題,還是他的興趣問題?是否有個興趣一直蟄伏著,卻找不 到一個值得他投入的出口?

他說他總是覺得內心有個從未被激發的潛藏興趣,那種感覺只是隱隱約約的,從來不曾爆發出什麼真正的火光。他說他對政治、商業、家庭,以及宗教都沒興趣,因為它們哪裡也到不了。他說他並非憤世嫉俗,但不知怎麼地,這個世界與它的種種從來不曾強烈吸引他,或激發他潛藏的興趣。然而這種不斷的執著心態令他深感困擾,他想要擺脫它,尤其這樣的執著並非愛的火焰。

找出為何任何事都無法激起他的興趣,為何他讓它維持蟄伏狀態是一件重要的事,不是嗎?或許,如果他能了解這件事,便可能解決他的執著問題。他是否在等待某種情況來激發自己的興趣?他是否希望藉由別人的幫助來穿透惰性的迷霧?別人能幫助他嗎?

顯然,在有意與無意之間,他一直在尋找一個外在因素來喚起他的興趣。看見他一己生命的全然無用,他深受震撼,或許他會將目光投向另一個人或某種情況,期盼它們能將他拖出怠惰的迷霧。其他人怎麼可能為他激發興趣?或者,他一定得自己去做這件事呢?到目前為止,當他沒有看見任何人或任何情況能激起他的興趣,他不需要自己身體力行嗎?他為何不身體力行?他害怕嗎?害怕自己若這麼做,他當前的生活方式與想法很可能必須改變?

不是的,他這麼回答我,那倒不會對他產生困擾,他會很高興展開一場內在革命與外在的變革。他覺得那不是他心生恐懼的原因。他承認自己很害怕,但卻不知到底是什麼讓他感到害怕。他也曾仔細想過恐懼從何而來這個問題,但就是無法溯及真正的原因。

如果他能激發自己的主要興趣,就不會浪費生命,而他那更嚴重的浪費現象,也就是執著,也會隨之停止。「興趣」這個更大、更重要的問題,將會取代「執著」這個較不 重要的問題。在了解一己生命的浪費本質時,他遭遇的是更大的問題,然後,那個大問題將會解決較不重要的問題。

那麼,他為何害怕?又在害怕什麼?是缺乏自信嗎?

「沒錯,就是這樣,」他回答我,「我自己怎麼沒想到 呢?真是蠢啊!」

如果你知道怎麼開車,就不會有恐懼,但如果你不熟悉如何換檔、踩剎車等,就會害怕開車。你知道自己做這件事時不會心生恐懼,恐懼只有在無知存在時才會出現。既然你對自己無知,那麼就會缺乏自信,就會有恐懼。

有了自我認識,恐懼就會消失。缺乏自信會讓你變得依賴、執著,造成種種煩惱。除了自我認識之外,沒有任何擺脫它的辦法。你對自己愈是能保持覺察,就愈有能力發現是什麼阻礙了自己的興趣,浪費了你的生命。「你的意思是,透過自我認識,我就能發現真正的興趣,存在就會變得有意義?」他問。

自我認識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,如果你能付出時間與耐心來發掘那潛藏之事,真實的、最終的興趣將會出現,它超越了所有短暫的吸引力。若能持續對每一個思想感受保持覺察,深入思考、徹底感受、暫停評斷、暫停選擇,因為選擇與評斷會阻礙思想感受的完整發展,那麼,你會了解意識的許多層次。透過這種無選擇的覺察,那做為自我、無知、憂傷與時間之根源的渴求,便能獲得超越。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,如此,生命會變得有意義,因為你在生命裡發現了創造。

68 理想與遲鈍都是一種束縛/

QR說,十年前他是個理想主義者,處於衝突、退縮、不自在的狀態,躲在自己的小殼內,充滿焦慮與恐懼,而現在他已步入中年,開始調整自己適應各種刺激,處於一種讓他得以活著的持續磨合狀態。他可能正在漸漸喪失敏感度,但 是他現在不再害怕了,而且很可靠。處於這種狀態對他來說是件壞事嗎?

十年前的狀態,難道不比現在更有意義嗎?那時他是不滿足的,或許一直苦苦追尋卻一無所獲,儘管如此,他仍然在繼續追尋。他當時比現在更敏感、更警覺,不是嗎?難道敏感度與警覺度對發現那真實的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嗎?一個人的頭腦與心靈難道不該是熱切的、奮發的、柔軟的嗎?

摩擦,衝突,能讓心靈變得靈活柔軟嗎?若缺乏了解,衝突只會耗損心靈罷了,它或許能提供短暫的刺激,給人一種活著的感覺,但卻會鈍化心靈。所有的刺激終將讓心變得遲鈍、 欠缺思考,製造出種種習慣。

這世界及其衝突——我們所製造的衝突,必須由我們自己去理解。演員和他的表演是不可分的,他們是一體的:表演會顯示出演員的種種。我們就是這個世界,這個世界是由我們所構成的。不了解自己,就會有恐懼、逃避,形成排外的理想主義保護殼,還會有困惑。若不了解自己,儘管衝突帶來的刺激很誘人,也會變成一種麻醉品,其中並無任何深刻的調適過程,只有為了權宜方便而達成的表面協議。

依賴環境為心靈求得發展,等於是讓它變得遲鈍、膚淺、沒有價值。我們的思想必須停止透過理想與遲鈍來逃避。這兩者都是束縛,它們只能藉由覺察其中的過程與阻礙的根源,而獲得超越。透過持續的覺察,便能認識自我的運作方式,而這樣的認識能滋養正確的思維。正確的思維是買不到的,它是經由愈來愈深廣的覺察而來。它是道德結構的基礎,是免於渴求的基礎。覺察之流將流向智慧那一座寧靜的深淵。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你就是世界 克里希那穆提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ite 的頭像
    Nite

    Soleil 靈性之旅

    Ni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